
安徽省林业厅祁门县彭龙乡环砂村农民汪永隆有一本“绿色存折”,这就是他家的森林股权证。他将自家的44亩山林“存入”彭龙联合林场,由林场负责植树,自己则可享受林木成材后的收益。股权证上记载,2004年汪永隆获得杉树间伐分红1760元,去年又获856.24元。
随着树木逐年长大,他的“利息”还将不断增加。6月19日,在彭龙林场的办公室,场长段焕友指着远处成片的水杉林告诉记者,这家林场是以农民投山、祁门县林业局出钱的方式组建的股份制林场,双方按三七比例分红。这种方式解决了一些农民无钱或无力在自家山场种树的问题,因而受到欢迎。
在祁门,这类股份制林场有200多个,人工造林有45万亩,加上大户造林和农民自种的,全县人工林面积达到了100万亩。祁门的山很多,素有“九山半水半分田,包括道路与庄园”之称,全县总面积2257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面积不过8万多亩,而山场却有近300万亩。祁门的山很绿,其森林覆盖率高达85.8%,活立木蓄积量927.6万立方米,在这个安徽林业第一县中,去年14.8万农民的人均收入为3580元,其中1400元来自林业。不过,祁门县的山虽绿,树虽多,但能够动用的家底却有限。
祁门地处安徽南大门,位于黄山、九华山和庐山这三大风景名胜区的中心地带。为了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,在269.2万亩有林地中,属于严禁砍伐的天然林、生态公益林和自然保护区就有近150万亩,可以砍伐的大都为人工种植的杉树林。
若不是祁门人二十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,在“绿色银行”中的本钱并不多。正因如此,祁门上下对于森林资源格外珍惜。“我们的采伐额度基本上都不用完。
”祁门县林业局长陈新乐告诉记者。去年,上级部门批准祁门县采伐16万立方米的木材,而祁门仅用了12万立方米,因为县里要留着开展深加工。陈新乐的父亲是上世纪50年代从外地调到祁门砍树的,自己如今则成了保护森林的当家人。
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,过去祁门主要卖原木,一立方米收入只有五百多元;后来加工成板材出售,一立方米价格提高到八九百元;现在搞起了木材加工业,同样的木材售价能有两千多元。如今,祁门还在继续提高林业加工企业的“绿色门槛”,只有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上,成品销售价3000元/立方米以上,而且是以杉木加工为主的企业,才能成为重点引进对象。对于那些以松木和天然林为原料的林产工业企业,由于会破坏生态环境,则逐步予以关停并转。从1995年到2006年,祁门县的木材加工企业由191家减少到58家,而木材加工率则由20%上升到85%;去年木材加工出口提供的税收为1700万元,比2000年的870万元翻了近一番。
这就是集约化经营带来的效果。在用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,祁门县也在发展高效优质林业,促进农民增收。
借助青山绿水和秀丽风光,近年来祁门的生态旅游逐渐热了起来。“祁门的优势在生态,潜力也在生态。
”祁门县县长张敏说。她告诉记者,今年祁门县全面开展了生态建设年活动,就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撑,加速祁门由林业大县向生态经济强县转变。
本文来源:welcome大发-www.joycerinehart.com